
11月13日,动力中心215会议室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热勘探与开发”课程的本科生们围绕地热资源利用问题踊跃提问,一场由后勤部门与教学科研单位联合打造的实地授课正在这里进行。后勤场景转化为教学课堂、后勤人员参与立德树人的新模式成为协同育人的生动范本。

专题分享
当天,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吴辉带领选课本科生走进动力中心开启沉浸式教学。作为本次联合授课的重要环节,动力中心职工石思思——这位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9届毕业生,以“北京大学校内的‘温泉’”为题带来专题分享。她结合自身地质学专业背景和校内地热井运维的实际情况,从勘探历程、地质条件、资源禀赋到实际应用,全方位讲解了北京大学两口地热井的“前世今生”,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专业知识在校园后勤保障中的落地实践。“没想到每天用到的热水背后,藏着这么多地质勘探与资源利用的学问”,一位本科生在听完分享后说道。

实地参观
分享结束后,同学们先后走进智慧供热中心和168号地热井站房,近距离观察地热换热设备运行、智能调控系统操作等实际场景。从地热井取水管道到换热机组,从回灌系统到能耗监测平台,工作人员逐一细致讲解,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场的设备原理、操作流程对应起来,让抽象的专业概念变得可感可知。
此次联合授课是北京大学探索“后勤+教学”协同育人模式的新尝试。动力中心将校园地热资源、智慧供热设施等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实践基地,后勤工作人员以专业经验参与教学指导,既让学生深化了理论认知、提升了实践能力,也让后勤资源的育人价值得到充分释放。吴辉表示:“这种将课堂搬到实践现场、让行业从业者参与授课的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路径。”动力中心也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与教学科研单位的合作,挖掘后勤资源中的育人元素,为北大“双一流”建设和立德树人工作贡献更多后勤力量。

合影